2016年底,曾在核电系统工作多年的刘爽带着研发团队攻关管道检测机器人技术。为了攻克不同管径适配的难题,他们测试了上百种结构形态设计,最终研发出国内首台核级管道检测机器人,将该项维护作业效率提升3倍以上。“特种机器人领域没有捷径”,刘爽的办公桌上贴着这样的便签。当其他机器人企业扎堆协作臂、AGV、迎宾导览等“大路货”时,刘爽带领团队选择专注4D(偏远、危险、肮脏、重复)特种场景应用,并率先在核电、火电等领域的巡检运维打开突破口,建立初步技术优势。
差异化道路让企业发展迎来勃勃生机。2022年天创年交付机器人突破1000台,油气化工防爆类机器人产品占据近半市场份额。然而,公司真正的持续竞争力来自不断积累的工业数据库——截止2024年底,天创已经在500多个重大能源设施上部署5000多台机器人,它们在执行日常任务的过程中持续收集现场数据,支撑着公司自研“天算”多模态感知与预测大模型的迭代。
近年来海内外“人形机器人”概念风起云涌,当同行纷纷追求机器人双足行走的拟人外观时,天创于2025年1月初发布的人形机产品“天魁1号”则强化可靠性与功能性:四轮/履带式底盘驱动适应复杂地形,腰部折叠设计可展开触达离地3米作业对象,16种末端工具自主切换响应各类任务,8小时续航满足大时域越野工作需求。
天魁1号一经发布,其“全球首台防爆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地位就获得极大关注,多次出镜央视新闻联播、财经频道等栏目。公司坚持人形机器人应该率先在电磁辐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恶劣环境下替人作业,以“现场无人+后台有人”的部署方式实现安全生产场景实际落地。现在该机型已获得来自应急管理系统和几家能源央国企的20多台订单,使天创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将人形机器人批量应用于矿山应急、油气检修和救援作业等方向的机器人公司。
南京本地优良的产业环境也为天创机器人这样的创新主体提供了持续支撑。雨花台区申报国家智能特种机器人中小企业集群获得国家级关注,市区两级政府设立机器人攻坚办专班辅导行业发展,市工信局联合市场景公司为新质生产力对接应用方向。今年以来,天创在省市引导下受到国家级媒体持续关注,公司随之迈入新的全网流量矩阵化打法阶段,在起到向大众科普的作用同时,也吸引了各类潜在用户、人才与合作方的兴趣。
在公司总部一楼新近开业的具身智能体验中心里,孩子们正在实操学习天创与其“天选”行业生态伙伴提供的各类机器人,此类定期举办的课程旨在培养下一代对未来科技的兴趣。这个由企业出资300万建设的科普实训基地,每年可接待上万人次参观访学。面对行业热议的“机器替人”万亿市场,刘爽更看重“人机共生”的社会价值:“机器人不应夺取人类的工作,而是应该让人类更安全。”这种理念正推动着南京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之间,探索一条新路径。
(来源:雨花台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