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黄色小楼”
南京五台山脚下一栋有着特殊意义的黄色小洋楼,该楼比邻卫立煌以及蒋纬国旧居,依山远眺,风景如画,这就是农工党早期领导人、北伐名将和抗战名将黄琪翔先生在南京的故居。1937年黄琪翔夫妇辗转来到南京后便居住在位于上海路永庆巷13号(即现上海路11号)的这幢新式砖墙洋瓦民居中,小洋房分为上下两层,坐北朝南,青砖外墙,四坡顶,青瓦,木制门窗,建筑面积约280 平方米。
“我与黄色小楼的特殊渊源”
刚懂事那会,在初中毕业的临近点,父亲和妹妹相继病逝,我加入了打工潮,在上海路11号大院里学习胶印工之余,通过5年的自学考取大学,行即离开前的一天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孤独的感受,晚饭后我端坐在一幢民国建筑前(姑且称它为黄色小楼吧)思考着这幢小楼的来历,也思考着自己的将来。没想到这一思考确是改变我一生的思考……
话再转到大学时光,匆匆四载光阴后,带着对母亲的眷恋,我从新疆回到南京。经历卖鞋匠、职员、媒体编辑的涤荡过程后一次偶然机会考取了南京同仁医院并有幸接触到了农工党组织,无论上级领导还是德艺兼具的医生乃至身边的普通同事,他们的榜样形象逐渐加深了我对农工党的认识。在组织的关心下,2008 年我终于用行动写下了庄严的入党誓词。那一年在农工党新党员培训班上得知那幢伴随我作为印刷工人达5年之久的黄色小楼居然是我党创始人黄琪翔当年的南京居所,不禁感叹自己注定与农工党的有缘。
“与黄色小楼结缘后的不断成长”
之后我潜心研究统一战线有关历史,对邓演达、黄琪翔及其夫人郭秀仪等老一辈农工党的领导人的历史和奋斗轨迹研究颇有心得,2009 年、2017 年连续当选农工党南京市委理论研究室委员,先后发表了有关黄琪翔先生的“正确道路选择和福建事变折射进行”等理论研究文章,通过政协委员提交《关于黄琪翔南京故居保护和修缮若干建议》的提案。
因一幢黄色小楼,我和农工党结下一份命中注定的缘分。自始至终我牢记农工党员身份,通过积极作为将这缘分化作自身行动的三个标准,政治站位要高、理论体系要高、关注和热爱生活层面要高。入党的十余年来,我在农工党的教育和关心中,逐渐成长、成才……